溪岸博士讲坛·纪要|夏学兵:仰观与俯察——美术学院研究生的创作和论文写作

发布者:msxy发布时间:2023-04-20浏览次数:172

20221014日晚,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溪岸博士讲坛”系列讲座总第十期,也是本学期第一场学术讲座,有幸邀请到美术学院院长夏学兵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仰观与俯察——美术学院研究生的创作和论文写作”的演讲。夏学兵教授虽是一位当代雕塑艺术家,但是在学术方面同样卓有建树,在《美术研究》《美术》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专著《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雕塑研究》(2019年)获得江西省社科成果一等奖。本次讲座夏院长结合实践创作与论文写作两方面,与大家分享宝贵的经验与心得。讲座由师大史论系周敏博士主持,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同步进行。


夏院长首先谈到学术讲座的重要性,多听讲座,从不同的老师和不同的学科中获得启示,能够开拓我们的学术视野和思考方向。本着这个初衷,夏院长从自己的学习经验出发,围绕实践创作与论文写作两方面展开。


主持人给主讲人颁发讲座纪念海报

一、实践创作

讲座开始,夏院长解释了标题“仰观和俯视”的来源,即取自王羲之的《兰亭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随后展示了罗丹的雕塑、委拉斯贵兹的油画、清明上河图等中外美术史上的经典,引发我们思考经典作品带给我们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对此,他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深入讨论。


主讲人讲解《清明上河图》细节

1.观念

观念亦可分为时空观、材料观和物象观。时空观观念是创作定位的核心。莱辛在《拉奥孔》中有关于空间和时间的论述:所有的物体不仅存在于空间中,也存在于时间中。它们持续不止,每个瞬间都貌似不同,瞬间中的各种关系也有变化。所有每一个瞬间的表象和关系组合,就成了当下活动的中心。具体时空中的“凝视”暗示出正处于画中人的“我们”与画框外的观看者(不同观者),在重现经典过程中延展或重构出新的图像语言。所以,艺术家的作品是关于绘画的绘画。

其次是材料观。艺术家选择材料,材料也成就了艺术家。如何从材料中找到自己?并不是说古典油画没有“材料”,而当代和现代有“材料”,其实都有“材料”,不同的是古代与现代人对于材料的观念,材料不仅仅是媒介,而是具有本体论价值的对象。

最后是物象观,关于器、物与时空宇宙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技术的关系。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有对经典艺术挪用,艺术家寻找经典图像谱系和当代语言的交汇,挪用和重置的方法使画面聚合了时间、空间、自我、他者、历史、当下的内在联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如隋建国的作品即是对经典雕塑进行造型语言的再造,并融入特定的政治象征符号,从而确立了明确的个人艺术风格。


2.媒介

媒介是艺术家创作语言的载体。近现代美术教学、艺术创作是一个西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其文化依托是以西方的人文和科学为基底,以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观念和方法论为创作先导,理性分析、再现、表现和叙事,具象、抽象和意象是媒介的表达形式和艺术家的表达方法,有水平高下之别,无孰先进孰落后之说。


3.方法

创作方法是艺术家赖以延续艺术生命的基础。传统艺术创作是一个由“技”入“道”的学习积淀过程。要以实践为主,辅以理论,加强文、史、哲的阅读训练,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和分析方法,从而树立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具有较强学科基础的艺术创作路径。


讲座进行中


二、论文写作

讲座的第二部分,夏院长分享了论文写作方面的经验。正如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提到“余自幼性亦嗜之......凡见一物。必阅遍图谱,究其来历,格其优势,别其是非而后已,迨患其弗精耳。”没有阅读是万万不行的。对于论文写作的过程,他引用了王国维的“三境界”说。一、目标高远,“昨夜西风凋碧书。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刻苦学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成功硕果,“众里寻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接着,在论文的选题方面他也给我们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一、问题意识。论文选题要明确、对象要明确;二、精准表达。选题要小,范围要小,题目要清晰;三、操作可控。可操作性强,能在两年时间的要求中完成;四、志趣致远。要和自己的兴趣专业紧密相关;五、标杆临摹。可参考本领域经典,或者是前任学者的选题。

夏院长以他的博士论文《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雕塑研究》为例,为我们详细讲述了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他提出景德镇陶瓷有两条线,一是精英社会,二是民间社会。景德镇真正有价值有活力的东西不是精英社会所影响的,而是受民间社会所影响。围绕陶瓷研究的相关问题可以细分以下方面:1.真伪、断代。2.思想与观念。3.器型、装饰与风格。4.传承与流传。5.材料与技术。6.题跋、款识、铃印。7.图像与文本。8.工匠与艺人。夏学兵院长特别强调研究需要以宏观角度入手,深入社会一线进行调查。民国时期景德镇有大批的人员流动,此时,景德镇刚好在进行社会改造,岗位流失严重。经大量文献研究发现景德镇工匠大多从江西丰城过去,而唐晚期五代开始,丰城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就会从事陶瓷生产,其中技术佼佼者就会去景德镇。所以从宏观的角度看就会发现,景德镇人员的流动与社会历史事件有紧密的关系。他还谈到,在研究生写作论文时,如何做框架,如何做目录十分关键,大纲需包含框架、问题、逻辑、积累、观念、方法、措施、总结等一系列东西。夏学兵院长推荐了中国著名目录学家,也是江西师大创校时期的教授——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一书。

最后,夏院长还分享了他在阅读《清明上河图》相关研究的心得。他总结关于《清明上河图》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1.真伪。2.思想与观念。3.作者。4.传承与流传。5.技术问题。6.题跋。7.图像与文本。8.断代。一般史书认为《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但仔细阅读就能发现在画中明显感觉不到清明时节的痕迹。画中人物穿着单衣,甚至有船夫光着膀子。另外一点,《清明上河图》中画有许多卖酒的店铺,从宋代文献中可以发现,酒是被国家控制的,是国家主要的税收来源,但酒是冬天喝的,并不是清明。因此,有学者提出质疑,“清明”不是时节上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而是指社会清明的气象,政治盛世的清明。可见,论文写作需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提问环节

学生:老师您好,在您的博士论文《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雕塑研究》中提出有两条线,分别是精英社会和民间社会,请问其中的精英社会是指宋元明清的上层社会吗?


讲座现场


主讲人:精英是指具有现代意义的知识阶层,有话语权的士大夫。在民间社会,许多东西按照民间传统流传,比如说口头流传,图像、符号的流传等。比如释迦牟尼胸口的万字纹。一般认为其来源于佛教,大约在东汉晚期。但其实在七千多年前的内蒙古小型社会就有万字纹出现了,这要求熟悉社会考古的方方面面,这不是精英社会所主导的,而是民间流传的东西。精英社会是国家元首,知识精英阶层。而民间传统手艺有很强的连续性。民间手工作坊上百年的传承,与文艺思潮变化没有多大关系,如同河流的表面与底部。水面波涛汹涌,正如精英社会的各自思潮变化;水底则是暗流绵延不绝,民间社会就是下面看不见状态。我们的知识,我们的文字、文本、图像都是精英社会创造的,而我们所看不到的日常生活则是民间社会。景德镇陶瓷上千年的历史基本都是由经由民间社会手工艺人而得以传承延续的。